刘高均,男,汉族,1983年10月生,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人,大关县天星镇南甸村民委员会总支委员。
没错,记者这一职业是辛苦的。正是因为有了对新闻工作这样的认知和理解,我才心甘情愿地为此付出,哪怕今天生命过半,依然坚守着心中的这份执念。
我始终不畏山高路远,不惧风高浪急,责无旁贷冲在最前面,用饱含深情的笔和镜头,用流淌着温度的文字和画面记录基层一线感人的瞬间。记者这份职业常干常新,每一天、每一刻都是崭新的,每天都会有新的挑战出现。2023年,这是我的第十个记者节。温室里长不出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劲松,平静的海面练不出搏击风浪的水手。表面风光,内心彷徨,容颜未老,心已沧桑,比骡子累,比蚂蚁忙……有人这样形容记者。
感谢小编提醒我该穿厚衣服了。有时因为一篇稿件,我们需要冥思苦想,通宵达旦。待对昭通古城熟悉以后,寿福巷就渐显出没有身价的直白和波澜不惊的平易近人,抄近道时可以从寿福巷穿行,嘴馋时可以往寿福巷逛上一逛。
从生活的角度来看,寿福巷是俗世生活的存在体,也是随世而变的人间烟火的图景,让人不会刻意记得,也不会轻易忘记。土基(坯)垒砌的房舍里居住着务农的村民。一般而言,巷子给人的感觉幽深而神秘,好像有宝藏藏在小巷的深处,吸引人产生无限的遐想。与古城其他成名较早的巷坊相比,寿福巷属于后起之秀。
如果寿福巷要评名气榜排行,赵家的烧腊卤味、孙家的烧豆腐必定能上榜。渐渐地一条街就成了佐料街。
每年冬天,昭通古城家家户户都要做昭通酱,这仿佛是冬天一个特有的仪式。一条巷子成名总有自身的原因。五香味是寿福巷的特有气味,走出多远都能闻到,辨识度很高。钢磨发出的声音,有些似交响曲的高亢音符,随着交响曲的奏鸣,各式各样的香味就会散发开来,香遍一条巷子。
庄稼、土地逐渐与居民失去紧密联系。从花椒、胡椒、砂仁、茴香、八角、草果、豆蔻、香叶到辣椒、豆腐皮、干海带、花生、西米、粉丝、红糖,说得出名字的、说不出名字的都有,家家户户的铺子里都是琳琅满目的作料和杂货,让人眼花缭乱。小朋友要穿过这条巷子到昭通市实验小学(旧址)上学,年轻人奉父母之命到巷子里接住店的亲戚回家,家里老母亲要做昭通酱需要采买作料……日常生活多多少少都有些绕不开寿福巷。朝向巷道的门脸几乎都是作料铺。
寻味闻香找寻寿福巷的位置是一条捷径。日常生活离不了的作料,三三两两地就开起了作料铺。
普通家居人家、厨师在寿福巷进进出出采买作料,巷子依然热热闹闹,繁荣的景象依然盘桓在寿福巷。随着城市扩大,南门客运站搬迁,除了极个别小旅馆还维持着熟客生意,大多数小旅馆生意萧条。
两三平方米的门面里安放一台缝纫机,改衣服、缝裤脚边的生意平台就搭好了。犯错挨家长打时也不出卖同伴,被家长责骂为犟拐拐(意为倔强)。寿福巷虽然不长,蜿蜒呈之字形,但不熟悉的外地人不愿轻易进入。对食客来说,走在巷子里闻一闻香料味道也是一种享受。寿福巷除了两家单位的家属宿舍,其余都是民居。做昭通酱的作料在寿福巷可以一站式购齐。
到拐弯的地方,不知道会拐向何处,确有几分神秘。巷子是人类聚居的产物,在城市发育期随处可见,也是城市人早期的符号记忆。
孙大姐自己用南门水井里的水做豆腐,把豆腐在柴炭(褐煤)火上反反复复烙烤起了锅巴,再撒上自己用昭通辣椒做的作料,一口下去,辣美鲜香在味蕾上开了花。两家夹杂在大大小小的作料铺子旁,称得上寿福巷里的名特食品。
城里大大小小的餐馆需要的家常烹餐作料在寿福巷大多也可配齐。嘀嘀嗒嗒的缝纫声中,她们缝补客人的衣服,也缝补了自己的生活。
毕竟巷子是机动车还没普及的产物,不匹配是情理中的事。城市兴起,村民逐渐成为居民。赵家的烧腊卤味是店家自己选料卤煮的猪头肉、猪肝、猪肚等,赢在蘸料,红红绿绿的芫荽、小米辣、花椒蘸水让人唇齿间都是过瘾的麻辣鲜香。由于寿福巷巷道不宽,仅一辆轿车可以进入,会车是件很麻烦的事。
主妇们隔一段时间不去寿福巷,就有些五味瘾上头。房屋高矮不一,有天生的随意感。
在昭通城还有敉宁门(昭通古城南门称谓)时,是一条挨近敉宁门的简陋巷道。寿福巷与其他巷子相比,除了名字有吉祥如意的韵味外,它仅是昭通古城中一条普通的小巷,没有名胜古迹,也没有声名显赫的大家望族。
因为要忙活计,男男女女都爱在腰间系条围腰。巷道自身的狭小限制了交通的方便。
五味杂陈的巷子,时时飘起各种佐料香味,有时是花椒的麻香,有时是辣椒的辣香,仿佛人间烟火气全部汇聚在这里,勾起人们舌尖上的欲望,释放出对生活的热爱。对于居家做饭的人,寿福巷的知名度很高。上下学高峰期,寿福巷经常会出现水泄不通的景象。寿福巷南口有两家缝纫铺,两名妇女用一技之长谋生。
巷道外就是村民赖以为生的庄稼地。老人会在天气晴好时靠在墙根晒太阳,各家的孩童年龄相仿的爱扎堆在一起玩。
两个缝补衣服的大姐谁有活计就会把新揽来的活计让给另一个做,她们不是姐妹,但外人很容易误认为是两姐妹。很多食客吃了很多年,还会呼朋唤友前来孙家烧豆腐摊大饱口福,对一些食客而言,孙家烧豆腐在巷子里存在一天,儿时的美好记忆就存在一天。
30多年前,昭通汽车客运站(俗称南门客运站)还在巷口外时,巷子里的人家大多经营着小旅馆,有七八张床位的,有二三十张床位的。寿福巷作料的来源一是成品进货,二是就地加工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